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C29 理論串接實作的瓶頸(7)──Use Case vs. Class & Class vs. Class的追溯

很多人在一聽到要做這兩層的追溯關係時頭都很痛,因為一個系統動不動就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類別,Use Case也差不多都近百個起跳。光是Use Case對Class就已經是一百對一千的表格了,更何況Class對Class的一千對一千大型表格呢?而且,所有的關連都建立在程式碼裡頭。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很肯定這些人是沒有設計層次概念的。雖然實際使用的類別有一千個,但是經由層次的定義,我們可以劃分哪些屬於系統架構設計層次的類別,哪些屬於更下層元件層次的類別。如此一來,Use Case要找的是與架構設計類別的垂直關係(A),架構設計再找出與元件類別的垂直關係(B),另外再加上架構設計類別裡彼此的水平使用關係(C)而已。

A與B的關聯在建立Use Case Realization與繪製裡面的圖表時已經將之設定在rose model裡,經由SoDA可以快速找到。雖然C的關聯也同時被放在圖表裡,但是我們可以經由Package名稱的篩選區隔出系統與元件的區別。系統設計的類別會放在與系統相關的Package裡,元件則基於全公司共用的規則放在不同等級的Package之下,由這個差異我們可以定出類別所屬的不同層級。

應用層次的落差使用較多層次的對應關係來達到像粽子一樣,提起Use Case後可以往下找出所有有關的類別是這裡的關鍵;這樣一來就可以免除開頭所說的那種勾選超大型表格的惡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