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X32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10)──便利的學習

前幾天派駐國外專案的人回來,談到一位從台灣過去支援的同事學習上發生的狀況,同時提起國外客戶訓練新人的時間很短、而且訓練後人員的素質都有一定的水準;回頭看看自己的團隊,總是覺得距離那種程度還很遙遠,主要是因為沒法產生出有助學習的文件而只能請新人“自己看,有問題再問”的緣故。

在系統開發方面,可以想像新人面對兩種不同開發方式時所遇到的情況:在沒有工具的狀況下只從系統結構面切入,需要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範圍過大且不容易找出規則順序都會帶給新人很大的負擔;在使用開發工具的狀況下,對於需要關心的內容都已經被收集在工具裡,而且是順著思考邏輯(僅有少數實作被參考)編排,比較有助於新人進入狀況。



當新人比較瞭解開發規則後,都會需要跟隨著進入程式碼研究實作的方式,這時候就會遇到程式碼很難看懂的問題。連幾位資深人員都互相認為其他人的程式碼寫得很難懂,又怎麼能期望新人要快速看懂他們的程式?運用一些撰寫思考習慣的改變,鋪陳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迅速讀懂的程式碼應是資深者的責任。將寫程式的目標從“電腦上正常執行”拉抬到“讓人一看就能懂”卻是極少人會去做的。

運用工具輔助開發人員明瞭系統開發的範圍與方法,需要深入研究時就由工具與程式實作的介接點進入,進入後的程式碼使用符合人類思考的面向編排並包裝。這樣的安排將有助於快速進入任何一個有興趣的區塊之中研究。

最後,故事再回到最原始的那張硬體架構圖。這個時候看著這張圖,心裡想架設在上面的系統是什麼模樣的呢?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X31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9)──知識的集中

要完成一件有目的的事,都需要知道其初始狀況、結束狀況與做法,還有必要的輸入資訊與輸出資訊;開發系統時自Use Case往下攤開更是有數不清地大大小小的事需要實現。每個人都各自負責一部分的事,但是要如何知道其他人是怎麼做事的呢?當然有文字與圖形描述的記錄會是比較容易看懂的。

除了如何讓成員心悅誠服地為了他人製作出符合範本的文件之外,怎麼妥善保存與利用所有有價值的產出也是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撰寫計畫書時需要某項產品的市場資訊,該市場共有三位業務負責,每一位都說不知道其他兩位有沒有更好、更適合的文件,寫計畫書的人要怎麼辦?某個專案開發時借用客戶的伺服器作為版本控管用,很久之後結案時沒有人備份下最後的版本,每位參與過的成員都說手上有他離開時的版本,現在有個問題需要修改最後程式再上版,公司該怎麼辦?

資訊的保存同樣可以根據共用的類型來決定存放的位置,從最底層依序向上(參考)或許可以分為個人、專案、業務、領域、平台、公司等,每一件事物都根據其應用的範圍放在對應的類型裡,輔以全文檢索的功能。每個人大多都會保留住經手的內容,除了分門別類之外甚至還會依時間版本存放,但是層級向上提升之後的資訊管理就不見得能夠做得理想。影響的因素當然很多,成員們是否認同知識管理的意義卻也佔了不少比重。

我們都習慣到Google搜尋不明白的事物,但是網路上絕對搜尋不到同事用什麼想法建置手邊的系統,也查不到某一段程式會這麼寫的原因,這些專案特有的人為動作如果沒有記錄就會是消失的謎團。正是因為經歷過不少這樣的謎,才知道知識的集中會是影響團隊戰力的重要因素。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X30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8)──重用的資產

運用交易開發工具可以加快開發速度並做到一致化的產出,如果再進一步分析出交易開發地圖讓開發人員按圖逐一填寫,完成後就等於完成一支交易的訪談。交易開發地圖與業務流程地圖雖然對象不同,但是在基本概念上是很接近的:都是定義其流程、各個步驟與步驟內應完成的事,而這些最終都對應到交易的各個組成單位。

關於“物”所能做的“事”,可以將物定義為一個Interface再將可做之事定義為Method,但是以Strategy方式設定會更有彈性。例如前面提到的身份證欄位,與其使用Interface包含validate、getLocation、getSex等三個方法,倒不如將之獨立為數個Class由工具列出來讓使用者自行勾選要執行哪些來得方便且有彈性。這幾個身份證欄位可做之事(Class)是每個系統都會再重覆用到的,因此需要Reuse Repository來管所有重用項目。



藍色的虛線框裡表示的是使用交易開發工具產出AP執行環境內容的開發模式,Reuse Repository的角色是提供重用的資產給這兩者,不管是加快開發時的設定或是減少測試的時間都會有相當的成效。

Reuse Repository會有一套進管的機制來管理所有的重用項目,同時也要有一套建立版本的機制──該機制會將儲存庫的內容產生兩種版本:一種是給執行環境使用的執行函式庫與預設參數,另一種則是給交易開發工具使用的畫面與欄位資訊以及搜尋用的關聯檔。



上圖是Reuse Repository裡應該管理的項目,以及各個管理項目之間的關聯;關聯的用途是在交易開發工具裡編輯該項目時會列出符合篩選條件的其他項目。例如要新增某個交易畫面時,會列出儲存庫裡該畫面內所有的欄位,開發人員只要勾選這次畫面要用的就能帶入原有的欄位設定;當然逆向的關聯也可以查詢,像是選擇某個欄位得知在哪些畫面裡存在、甚至哪些業務裡有用到。

Reuse Repository在交易開發工具裡是很重要的一環。若可以再堅持所有該管理的項目都被儲存庫管理,還能夠達成所有管理項目都有各自目的而完全沒有重覆的“絕對重用”目標。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X29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7)──完整的工具

(先聲明,工具的結構還是概念性的想法,還沒有完整地串接起來。若有不通暢的地方請自行想像並連結。)

Application Editor與Transaction Editor是提供給開發人員使用的工具,但是系統的開發必須倚賴系統如何架構,因此還需要有架構人員所用的Framework Editor(技術上的)與介接交易與框架間的Application Framework Editor。它們與系統架構的簡單關係大致上如下圖。



系統開發時除了編輯系統與交易之外,有些會直接引用框架編輯器來編輯與框架相關的內容,編輯的成果都會存放在開發專案的工作區裡;要匯出為執行用的資訊時就經由Deploy Tool根據選用的範本轉出對應技術使用的內容。各種編輯器、Deploy Tool與系統架構的概念關係圖如下:



建立系統架構就已經是一門大學問,很多時候得經過多次修修改改才能勉強順暢執行,要維持不變的定義又增加了一些難度;編輯工具的架構與抽換範本的功能之規模(如果想做到“萬用”的話)也是相當可觀的。會不會有哪一天,這樣的概念為人們所接受而投入資源進行發展呢?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X28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6)──系統的開發

曾經問過公司裡幾位資深的專案成員,請他們簡單描述心目中理想的開發工具是什麼?他們在開發系統上的期望都很一致:希望有個工具指引SA進行交易需求訪談的步驟,依序完成後可以自動建立可在系統架構下執行的交易骨架,同時產生需求規格書(給客戶驗證)與設計規格書(給PG開發),PG依據設計規格書將交易開發完成。



專案的開發模式為了爭取時效,大多只由SA根據需求規格書範本作訪談並填入結果後,就讓PG以人工方式建立所有相關內容並進行開發,設計規格書幾乎都從缺;測試出與需求有關的問題有時會發生沒有同步修改需求規格書的問題。從需求到可執行內容之間有很多需要記錄且有緊密關連的內容,全部交由人工製作時不僅比較花時間而且易產生錯誤,如果真的有這麼一種交易開發工具的話……。

公司裡較資深的技術人員的走向都是往快速建立可執行的系統架構,認為工具只能作為輔助設定的用途,唯有我在思考著定義可以增進開發人員產能的便利工具(我想,是因為從系統架構層層堆疊設計到工具並不在“可執行”那條捷徑上吧?),有時就會戲稱自己為“工具型”的資訊人員。2010年第一季試做了交易開發工具部分概念的POC,試用過的四位SA一致認為運用這樣的工具可以節省現行開發方式25%-33%的時間。

分析一個交易的組成單位大致有:主要的畫面、畫面邏輯、欄位、欄位邏輯、Context欄位、交易流程、交易參數(根據交易流程中使用的商業模組而來)以及次要的週邊控制、報表格式、電文轉換等。我認為不管要開發什麼用途的系統,幾乎都可以套用這些元素來定義交易內容,因此才會有“萬用交易開發工具”的想法;至於系統tier切割的差異,同樣使用替換“範本”的概念來對應不同的實作。

交易開發工具會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編輯器:
●系統參數(AP層)──編輯環境與系統面相關參數
●Context(AP層)──編輯Context欄位
●交易流程(AP層)──編輯交易流程
●交易參數──編輯選擇交易流程後所有商業模組的參數
●畫面──編輯畫面、畫面邏輯、欄位與欄位邏輯
●報表──編輯列印的格式與相關處理
●電文──編輯主機電文轉換與相關處理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X27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5)──不變的定義

系統架構必須在很多地方維持不變的才能持續運用相同的工具來開發,這在運用自己程式建立的系統架構上比較難達成。原因是在進行客製化的開發常會改寫原先的設計(尤其前次開發堅持只做滿足需求的最低設計時),要讓系統架構維持住原有的運行模式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還要滿足讓工具持續原有的開發方式?工具有很大部分必須是依賴系統架構來決定作法,以滿足執行需求的想法來開發系統是不可能設計出好用工具的。



使用別人做好的框架可以加快開發速度,因為其他人已經將他們的經驗值包裝在框架軟體裡,甚至還提供對應的編輯器來輔助,這時工具的重點就落在框架上因應專案而自行開發的部分。開發者當然可以什麼都不定義而只確保系統能執行就好,但是若希望運用工具來管理更大的開發範圍,商業模組化的設計加上貼近開發人員思維的定義勢必是考慮的重點。



將使用與實作切割好的話,還有機會達成只使用一套工具卻可以產出不同系統架構使用內容的理想工具。在工具上定義好系統可以做的所有“事”,在將匯出編輯結果時根據定義好的範本(虛線框的部分)產生適合在不同架構下運行的內容。倘使工具的範本再進化為可以因應不同硬體架構且能夠選用不同技術組合的各種不同範本,那麼只要再管理好資料與程式邏輯部分,就有可能只運用一套工具來開發各式各樣的系統。



這個理想工具雖然目前只是推測,但是在邏輯上推演卻是有可能實現的,不過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這種龐大且複雜設計大概就只能想想而已吧。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X26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4)──編輯的範圍

對工具的用途沒有深思的時候,通常認為工具僅止於提供較多便利的功能與加快使用者編輯的檔案編輯器而已;以這樣的想法定義系統開發工具,就會將工具的功能侷限於設定檔與流程定義檔的編輯。這些檔案只是整個系統設計所外露的一小部分,對於開發人員來說還是有很多難以瞭解的地方。

Maven很成功地將持續整合建立產出的目標,定義為多個抽象的步驟,開發人員根據專案的需要決定從程式碼到產出之間要經過哪些步驟、每個步驟要執行哪些活動、再為每個活動指定實作的plugin來進行。它的作法並不是把設定檔攤開,而是以開發者的角度制訂建立版本時想要做的事,那件事要怎麼完成就由plugin來進行。

思維從編輯檔案內容拉高到要做的事情後,可以用不同的視野來看。像是server url與port,原來看xml設定檔時只會想著:要改哪個檔案、節點的xpath在哪裡、值要怎麼放,換一種連線功能時得換哪裡;將實際的設定包裝在plugin裡之後,實作的細節由製作plugin的人關心,開發人員只需要在編輯頁面的對應欄位定義server url與port並選擇實作的plugin而不需要知道設定到哪裡去。

這個想法同樣可以應用在畫面上的欄位。例如與顧客身份有關的畫面都會有身份證(ID)欄位,針對欄位存取值是基本用法,但是欄位有哪些事可以做、怎麼設定要做的事卻是工具可以做的功能。在身份證欄位這個“物”確定之後,像是validate(檢查碼驗證)、getLocation(所在地)、getSex(性別)這些“事”都是它特有的操作,因此工具在選定身份證欄位後就能列出所有可做之事並勾選要做的。

若要將整個系統的開發範圍定義為開發工具的話,每一個集合範圍都應該要對應到一個專有的編輯器而不要混用。例如需求分析後定義系統層次為系統─業務─交易─欄位四種的話,就要設計四個對應的編輯器再依照擁有關聯定義串接的關係,這樣才會比較貼近開發人員的使用習慣。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X25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3)──想法的分享

交易的執行流程與使用的商業模組應由資深的SD來分析並依架構來設計,怎麼撰寫與如何使用也會關係到開發人員的運用程度,如果他們不懂就會做不好、做不對。若考慮專案開始時開發人員學多少東西?新進人員要多久才能獨立作業?建立執行架構與設計商業人員為他們準備了多少東西是很關鍵的因素。

身為資訊工作者,在使用別人的函式庫時都知道要看說明文件與範例程式,但是在自己建立架構或撰寫程式時卻有種種的理由敷衍地寫出根本沒用的文件。在維護時而看過幾種不同風格的程式碼,只能就不懂的部分逐一請教原來的作者;有能力足以獨當一面者嚷著不想看別人的程式的,也有人連自己以前寫的程式都不想看而叫別人先看再說的。

有許多資訊人員僅以“使用流行技術來達成客戶需求“作為成長的方向、精進自己的各項技術,卻吝於對其他人清楚地溝通或分享自己產出的成果。抱持著”我會的東西是自己花時間看來的,沒有理由讓別人不勞而獲“的想法固然沒錯,但是在一個團隊裡以這種心態相處到最後就會發現沒有人提升到能與自己討論的程度;只靠一個人的想法無法兼顧各個面向的需要,卻又沒有人能夠讓他領悟問題的所在(因為技術好的人通常會看不起技術差的人),問題一直都會是問題。

工具,有提升開發速度外還能夠呈現設定的範圍的效果,想想使用記事本與IDE撰寫程式的差異便能明白其中奧妙。工具要能存在,它編輯的對象必須是百分之百明確且固定,才能在其上設計出符合其特性的工具。可惜的是我們總喜歡用別人的方便工具,對自己的產出總是以能夠正常執行目標而難以維持規格一致,再加上工具是另外開發與系統運行完全無關的,以至大多數的人無視它的重要性。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X24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2)──框架的使用

經過同領域的數次專案洗禮,很快就會明白只管達成功能的作法會造成許多不一致的災難,包括想改一個問題得調上百個程式或是改問題就像倒骨牌一樣改好了這邊卻壞了另一邊,這時會開始使用框架的設計(當然,也有加快開發速度的考量)。無論是使用其他公司提供的或者是自己設計的框架,都會在系統架構上定義一些規範作為開發所遵循的標準。



對建立執行架構的人來說,使用框架的設計可以將一些通用的執行必須功能包裝在裡頭;讓開發人員從必須從頭到尾瞭解執行原理,簡化為只要知道如何設定且實作交易之所需。在沒有使用框架的設計,開發人員必須自己弄懂底層後包裝為可用元件並測試之;使用框架可以簡化開發的工作,技術比較好的架構人員必須去瞭解框架的原理與細節,開發人員就根據架構人員所定義好的系統架構進行交易開發。如此一來開發人員所需的技術門檻將會大幅降低。



從上圖應可概略看出開發人員減少需要技術的困難部分,但相對地需要知道要如何去運用底層框架──不管是框架本來就提供的功能或是架構人員因應專案所作的設定。因此,架構人員除了去瞭解其他技術並運用之外,還應該提供足以讓開發人員活用系統架構的教學與說明,才能發揮團隊的戰力。曾看過有人將流行的技術組裝出一個執行平台後,僅教開發人員說怎麼做可以正常執行而不說明其他可能的變化,到最後變化出現時不是沒人可處理就是自己還得再回去調整。

只留下一堆設定檔與程式的話,除了少數條件好的開發人員外幾乎無力改變任何東西。有些架構人員會說當初他們也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但在我看來其話中的含意是說“條件差的就不要浪費時間再看,條件好的就跟著在他們之前摔過的地方同樣再摔一次吧”。以這樣的心態建立系統架構的話,沒有辦法快速拉抬開發人員的經驗與實力,自己也會感覺他們怎麼這麼不中用。

註:通用的Class應依照先訂Interface再設計開發的方式,這裡不再詳述。目前偏重架構上的描述。軟體架構要設計到什麼程度?是某本書的第八章,8.2提到高來高去式架構設計的症狀還真是很貼近我的體驗。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X23 程式寫作員的未來(1)──起步的時候

某天下午,A主管忽然感嘆說當SA、PM幾年下來已經開始不知道未來要怎麼走,真有點想要退休(註:他未滿35歲),同時也感嘆部門裡的PG不管是過得爽的或是被操累的都有人嚷著要離職,聽他這麼一說,還真有些很多職務都做不久的感觸。同樣是從programmer一路走過來的,如今試著思考從頭再來一遍的話自己會做些什麼事。

以一個常見的系統架構作為來推演:使用者希望在client的畫面上輸入資料後,經由server送到host執行,結果通過server回到slient後顯示在畫面並從印表機列印一張報表。下面是大概的硬體架構,暫且只將重心放在client-server-host間的執行,不去考慮存取database的機制。



瞭解的技術還不多的時候,面對這樣的需求心裡想的只會是如何達成。最直覺的設計就是在每一個單獨的硬體上各自執行一支程式來處理,硬體之間的資訊溝通再另外找一個好用的免費函式庫(像是Apache HttpConnection)來連接。這樣的做法肯定可以很快完成系統的需求,但是應該明白會造成類似C06提到的邏輯綑綁問題;而且沒有明確的規範時,有多少人開發就會有多少種風格的程式碼存在著。

還是初學者時如果想加快開發速度,就會避免學習很多現在不懂的技術,最有可能的寫法就是Client程式、Server程式都各用一個Class寫掉,再將一些常用的程式抽取成為API重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