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X16 對事 vs 對人(2)

幫幾位沒有資訊背景且還不瞭解公司產品的新進同事介紹時,刻意避開了技術細節,改由“人”的角度來說明系統,果然讓他們更清楚公司的產品對客戶帶來什麼樣的幫助。在說明的過程中,找到兩個因為看待角度不同而產生落差的實例:

公司產品裡有主管授權的功能,使用者在遇到某些特殊狀況時系統會將畫面轉到主管的電腦,待主管確認通行後才能繼續執行。在設計上,畫面轉給主管時螢幕會有一個按鈕(類似收件匣)閃爍以通知使用者;系統上線沒幾天,就有主管要求我們畫面轉過來時還要發出聲音,工程師卻覺得按鈕閃爍已夠明顯,根本不需要有聲音,認為客戶很煩。後來我們實際過去拜訪主管,才知道她有很長的時間都在處理書面作業,並不像我們幾乎整天都看著電腦螢幕,造成使用者必須大聲叫她才知道需要授權的困擾,於是就根據該主管的需要加上聲音的播放。

主管按下閃爍的按鈕(或是快捷鍵)後會出現轉來的畫面列表,根據摘要資訊選擇要授權的資料後再按Enter(或滑鼠雙擊該摘要)就會開啟使用者原始畫面並詢問是否核可,核可後回到清單再選擇下一筆。有位主管說她們授權時全部都是先授權第一筆,希望我們改為按下按鈕或快捷鍵後就直接帶出第一個畫面,核可後再自動帶出下一個畫面,若沒有下一個則直接回到工作頁面。工程師聽到又快瘋掉,直說明明功能全部都正常為何要用開授權時要少按一次按鍵來折磨他?當然經過觀察就會發現操作越精簡時使用者的負擔就會變少。

在專案裡,這樣的改變都會被歸類於需求變更,但是貼近使用者身邊觀察時卻會發現:如果我是使用者的話同樣需要這樣的改變。這時候該怎麼辦呢?堅持依照原有需求做出使用者不爽的系統,或是配合使用者需要來微調系統讓自己累癱?

想像一下,如果這兩個原先沒有想到的改變在需要調整時都能不影響設計架構而輕易變動,會不會是理想的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