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R23 設計在於管理(4)──便利統計分析

得知每一個使用關聯的影響後,應該要把系統所有元件的範圍與方法的影響都記錄下來,作為各種不同用途的統計分析之用。製作一個Model的責任,是在於將之塑造為從各個不同面向都能得到對應的統計分析結果。

統計交易Log的初期,客戶想要知道的是每個Client執行每一支交易的時間是多少?送出到傳回的時間是多少?是否有執行時間過長的交易?其實在Log裡所有可得到的資訊有很多,像是交易開始的日期時間、使用者代號、工作站代號、交易代號與交易執行時間、交易送出到傳回的時間等等,如果只根據現有需求設計了工作站代號、交易執行時間、交易送出到傳回的時間三者關聯的統計報表,那麼在遇到客戶又想知道各個Client某天曾經執行過的交易代號時,應該會當場傻眼吧。

在這份Log裡很明白地具有六個特性,雖然客戶一開始只想要三個,但是設計時僅“滿足客戶現有需求”而沒有包含全部特性,那麼在未來客戶需要更多的屬性時該怪客戶要的跟原來不一樣嗎?倘使已經得知物件全部有那麼多的特性,在設計裡本來就“應該”包容全部以應付未來可能的改變;有時會因為特性實在與現有需求多出太多,那麼在取捨的時候就應有覺悟可能會產生要用到捨棄部份的風險。

公司定義的專案目標是以“滿足客戶現有需求”為方針。在揭示這個方向的同時我曾詢問要“如何讓專案的產出更有彈性地符合可能的改變?”,很可惜地並沒有人可以明確地定義,甚至還有人認為沒有必要。我依然固執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