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接收到外來資訊後能與自己想法比對並朝最大的最佳化加以調整。越自我的人越不容易改變。
高度:從不同人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物並朝對最多人有利的方向改變。越自我的人越無法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這些當然是我自己的解釋,不過卻是從一些事件裡得到的結論。
團隊裡有位超強的工程師,能夠快速地選擇對的技術作出功能,也能夠快速地判斷問題提供作法;聽起來一切都很好,但是唯一的問題是方法沒有適當切割且沒有註解,就造成沒有人的理解跟得上他的思緒。有位專案經理跟他說,寫出讓其他團隊成員可以快速理解的註解與寫法,讓多一點人瞭解他的產出未來可以讓自己輕鬆一點,他回答道:我不會UML,也不會寫敍述性的文件。
2009/05與大主管面談時提到對現有設計的改善作法,他說能夠瞭解我想法帶來的好處,稍晚他安排我與兩位資深工程師討論我的想法。在聽過我的敍述之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聽懂你所想要做的事,但是看不到好處在哪裡?我的作法對做事的人來說是浪費一些時間來換取更多的人快速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看不到好處的意思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並未從旁人的角度來看待。
前面的工程師留下了很多作品,包括我之前維護的那個產品;這個產品應用在專案時的使用門檻很高,目前被重用的其他工程師都花了很多時間去摸索程式碼。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想要深入瞭解這個產品沒有捷徑,一定要自己下苦功。不過在面對同樣沒有註解且風格與自己不同的程式碼時,那位工程師終於說:看不懂他寫的程式!
有些懷疑現在的大師們是否都在開發上具有強大的能力,以至於他們從未完整維護過全由別人所寫的程式碼?賦予自己的責任是開發系統時自然會專注在這個課題;至於怎樣讓別人容易維護程式碼?管他的,反正我自己維護完全沒有問題而且不會找我去做。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W06 做事的方法(16)──對小朋友所說的做事接物摘要
●使用一個物時一定會有一個連帶的動詞,該動詞稱之為一件事。
例如:拿剪刀、穿鞋子、背書包等。
●物要固定放在一個地方,需要的時候只要找一個地方;如果平時物隨意亂放,需要的時候就得找很多地方,而且不一定找得到。
●每一件事都有一系列的動作要做,而且要依照一定的順序。
例如:用剪刀時要將拇指與食指伸入剪刀的圈圈、把要剪的東西放在另一側的兩個剪片之間、拇指與食指用力夾起。
●直接使用一個物的事稱之為小事,包含數個小事的事稱為大事。
例如:整理書桌是大事,因為包括了整理小書架、桌面、抽屜與桌下等四件小事。
●指派一件事時要有能力把它拆解為小一點的事,並各自一直循環到最小的事為止。
例如:要你整理房間時,意思是要你整理書桌、整理書櫃、整理衣櫥與清掃地面。
●指派給你的大事拆解的定義要跟我想的一樣;當然,會先告訴你定義的範圍是什麼。
例如:要你整理房間時,不要只整理好書桌就回報說已經做好了。
●做事的範圍要看實際的物有些什麼而加以變動。
例如:現在的書桌上有小書架,如果換了一個沒有小書架的新書桌,整理書桌時就不用整理小書架。
●要能判斷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否需要立即動手去做。
例如:感覺書桌有點亂時,不需要人講就應該自己收拾;睡前與出門前檢查應帶的東西是否都已放入書包。
生活上接觸得到的事物很多,要一件件都在適當的時機做而且要做得好,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大人都已經是如此,更何況心性未定的小朋友。整理出做事與接物的原則雖然可以比較明白其原理,但是對真正要做事的細節並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會忘的還是會忘、不做的終究不做。理論與實作,不就是像這樣的對照嗎?
例如:拿剪刀、穿鞋子、背書包等。
●物要固定放在一個地方,需要的時候只要找一個地方;如果平時物隨意亂放,需要的時候就得找很多地方,而且不一定找得到。
●每一件事都有一系列的動作要做,而且要依照一定的順序。
例如:用剪刀時要將拇指與食指伸入剪刀的圈圈、把要剪的東西放在另一側的兩個剪片之間、拇指與食指用力夾起。
●直接使用一個物的事稱之為小事,包含數個小事的事稱為大事。
例如:整理書桌是大事,因為包括了整理小書架、桌面、抽屜與桌下等四件小事。
●指派一件事時要有能力把它拆解為小一點的事,並各自一直循環到最小的事為止。
例如:要你整理房間時,意思是要你整理書桌、整理書櫃、整理衣櫥與清掃地面。
●指派給你的大事拆解的定義要跟我想的一樣;當然,會先告訴你定義的範圍是什麼。
例如:要你整理房間時,不要只整理好書桌就回報說已經做好了。
●做事的範圍要看實際的物有些什麼而加以變動。
例如:現在的書桌上有小書架,如果換了一個沒有小書架的新書桌,整理書桌時就不用整理小書架。
●要能判斷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否需要立即動手去做。
例如:感覺書桌有點亂時,不需要人講就應該自己收拾;睡前與出門前檢查應帶的東西是否都已放入書包。
生活上接觸得到的事物很多,要一件件都在適當的時機做而且要做得好,實在是不容易的事;大人都已經是如此,更何況心性未定的小朋友。整理出做事與接物的原則雖然可以比較明白其原理,但是對真正要做事的細節並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會忘的還是會忘、不做的終究不做。理論與實作,不就是像這樣的對照嗎?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S21 做人的方法(15)──有關聯必有影響
物與物之間都是單獨的個體,初始時相互之間是沒有關聯的;物之間的關聯可以想作為有事發生才讓彼此產生關聯、互有影響。兩個物之間可以建立的關聯種類要看兩者之間能夠發生哪些事件來決定。人與人之間會有下面幾個事件與關聯的發生:生育(父子)、交往(情侶)、結婚(配偶)、看不順眼(仇家)、認同(朋友)……等等。
清楚與其他人與物之間的關聯、用對的態度面對接觸到的所有人與物是保持和諧的基礎。用錯誤的態度強欲建立起不自然的關係、在不應該做的時候依舊做了某件事、在該做某件事的時候沒做或未做好,就會使得事物之間的關聯失序而形成混亂。像是偷摘公園裡的花朵、將垃圾隨意丟棄、遇到親友視而不見……。
單純的事件失序時不見得會出問題,在很多時候問題都在於環環相扣的事件影響,像滾雪球般地造成連瑣效應而無可挽回。社會新聞裡偶而會看見原本兩個人在路上擦肩而過,因互看不順眼互罵進而互毆,甚至打電話邀集人馬示威,最後由於支援的朋友裡有人不慎擦槍走火而致人於死。觀看這類事件時人們難免會想:如果一開始擦撞時能夠忍一口氣的話就不會有這種後果。
任何的果都有因,從眼前的果探究形成的原因比較容易,但是在因一呈現時就能分析其利弊與影響而找出最理想作法的話,很多後來的事都可以消弭於無形。人生的經驗就在於收集世界上人事物的因果關係資訊,當某個人事物出現在眼前時,快速地分析不同的處理場景會造成哪些不同的結果影響,再從中抉擇出最有利於自己(有能力的話要同時有利於別人)的作法。
平時大量地收集資訊、條理化儲存資訊建立腦中的資料庫,遇到事件時快速分析並列舉出關聯資訊,最後判斷出一個結果最優化的決策。無論在什麼樣的場景,這個簡單的道理卻適用在整個人生。
清楚與其他人與物之間的關聯、用對的態度面對接觸到的所有人與物是保持和諧的基礎。用錯誤的態度強欲建立起不自然的關係、在不應該做的時候依舊做了某件事、在該做某件事的時候沒做或未做好,就會使得事物之間的關聯失序而形成混亂。像是偷摘公園裡的花朵、將垃圾隨意丟棄、遇到親友視而不見……。
單純的事件失序時不見得會出問題,在很多時候問題都在於環環相扣的事件影響,像滾雪球般地造成連瑣效應而無可挽回。社會新聞裡偶而會看見原本兩個人在路上擦肩而過,因互看不順眼互罵進而互毆,甚至打電話邀集人馬示威,最後由於支援的朋友裡有人不慎擦槍走火而致人於死。觀看這類事件時人們難免會想:如果一開始擦撞時能夠忍一口氣的話就不會有這種後果。
任何的果都有因,從眼前的果探究形成的原因比較容易,但是在因一呈現時就能分析其利弊與影響而找出最理想作法的話,很多後來的事都可以消弭於無形。人生的經驗就在於收集世界上人事物的因果關係資訊,當某個人事物出現在眼前時,快速地分析不同的處理場景會造成哪些不同的結果影響,再從中抉擇出最有利於自己(有能力的話要同時有利於別人)的作法。
平時大量地收集資訊、條理化儲存資訊建立腦中的資料庫,遇到事件時快速分析並列舉出關聯資訊,最後判斷出一個結果最優化的決策。無論在什麼樣的場景,這個簡單的道理卻適用在整個人生。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S17 做事的方法(15)──適當時機下的適當反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關聯,在發生某些事件的時候我們會與他人產生互動。一個事件的發生是由於人想達成什麼目的或是周遭發生了什麼事,每個關係人再根據事件產生時的連帶資訊,經由本身的判斷流程決定應怎麼回應。掌握好互動時機的發生、互動對象的確認與互動內容的選擇將會影響結果。
小朋友有時會問為什麼遇到親戚或鄰居時一定要打招呼?我說與他們見面是一種特殊的事件,在那個時機的最佳反應就是與對方打招呼。當然我們可以不打招呼,不過要去承擔應打招呼而不打時對方對自己可能產生的不好想法。在聽到內容不確定的消息時不要像傳聲筒般直接傳開,務必要根據現有資訊來研判其真偽,在確定內容真實之前試著完全封鎖消息不要再對任何人提起,這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所要告誡的。
公司有位主管在系統出問題時就會開始聯絡可能可以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反應動作是正確的。但是他在聯絡的同時不管正在處理的人已經看出問題都要求再跟原作者溝通,而且在工程師們正在討論時常會來問“問題在哪裡?要怎麼去改?”,感覺上我們付出了時間來處理額外的溝通與溝通時額外的資訊往來。
在不適當的時機作了多餘的溝通可能令人感覺麻煩,在應做事的時機沒有反應也可能造成困擾;即使在適當的時機作了反應,反應的內容太少可能不足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反應的內容太多也可能形成資訊混淆而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重點。面對事件時的反應時機與資訊與接下來的處理動作有關聯,接下來的處理動作又與互動的對象有影響;在“牽一髮動全身”的關聯影響下,每一個細節都應該三思而行以避免決策的錯誤。
小朋友有時會問為什麼遇到親戚或鄰居時一定要打招呼?我說與他們見面是一種特殊的事件,在那個時機的最佳反應就是與對方打招呼。當然我們可以不打招呼,不過要去承擔應打招呼而不打時對方對自己可能產生的不好想法。在聽到內容不確定的消息時不要像傳聲筒般直接傳開,務必要根據現有資訊來研判其真偽,在確定內容真實之前試著完全封鎖消息不要再對任何人提起,這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所要告誡的。
公司有位主管在系統出問題時就會開始聯絡可能可以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反應動作是正確的。但是他在聯絡的同時不管正在處理的人已經看出問題都要求再跟原作者溝通,而且在工程師們正在討論時常會來問“問題在哪裡?要怎麼去改?”,感覺上我們付出了時間來處理額外的溝通與溝通時額外的資訊往來。
在不適當的時機作了多餘的溝通可能令人感覺麻煩,在應做事的時機沒有反應也可能造成困擾;即使在適當的時機作了反應,反應的內容太少可能不足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反應的內容太多也可能形成資訊混淆而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重點。面對事件時的反應時機與資訊與接下來的處理動作有關聯,接下來的處理動作又與互動的對象有影響;在“牽一髮動全身”的關聯影響下,每一個細節都應該三思而行以避免決策的錯誤。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S16 做人的方法(14)──往好的方向解讀
前陣子寄了一封描述貧窮鄉下的投影片給朋友們,其中一位回覆說轉寄者的心態很可議,因為她看過很多人轉寄許多類似郵件卻一邊揮霍金錢的。我沒法想像可以單純表述世界上還有那樣地方的動作,為何在旁人眼裡卻會用不同方向來解讀而變調。這不禁讓我想到政論節目,每次總坐了一些人去“解讀”最近敵方陣營的行為,把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好壞處以最有利於敵方且最不利於我方的方式講得頭頭是道。
比起運動場上拼鬥得你死我活後,雙方人員接受訪問時都讚揚對手的好表現的同時,為什麼政治上都只講對方的壞話,從來沒見過某方提出一個好方案時,另一方認同那的確是有利於全民的舉動呢?就算有雙方都發現某件事是應該去做的,在某方提出一個口號希望大家配合的同時,另一方又換個名字做一樣的動作還說對方有問題。
就像力的作用一般,人們的能力與資源如果用在指責對方,另一邊肯定會返回不小於原來指責的反彈;如果用在推動一個難以推行的好法案,另一方的認同將可以加速它的運行。一點點的“認同”會讓付出的心力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但是短期之內看來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政治人物。目前雙方又不乏許多根深蒂固的支持者,完全不管某個事件其真正的意義與影響直接就以陣營之間的利益去評斷,因此在很多地方(包括網路)都存在著爭論。在彼此相互拉址的狀況下,又怎可能一同向前進步?
另外,錢是以個人能力賺的,本來就有權力支配金錢的用途。收入要100%個人使用,或者是留下夠用的10%後把90%捐出去都是基於個人的意願,不應加以責難。我們只能說捐出百分比較多的人具有更多的同理心,在感同身受的胸懷下希望藉一己之力讓更多人獲取生活進步的機會。
比起運動場上拼鬥得你死我活後,雙方人員接受訪問時都讚揚對手的好表現的同時,為什麼政治上都只講對方的壞話,從來沒見過某方提出一個好方案時,另一方認同那的確是有利於全民的舉動呢?就算有雙方都發現某件事是應該去做的,在某方提出一個口號希望大家配合的同時,另一方又換個名字做一樣的動作還說對方有問題。
就像力的作用一般,人們的能力與資源如果用在指責對方,另一邊肯定會返回不小於原來指責的反彈;如果用在推動一個難以推行的好法案,另一方的認同將可以加速它的運行。一點點的“認同”會讓付出的心力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但是短期之內看來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政治人物。目前雙方又不乏許多根深蒂固的支持者,完全不管某個事件其真正的意義與影響直接就以陣營之間的利益去評斷,因此在很多地方(包括網路)都存在著爭論。在彼此相互拉址的狀況下,又怎可能一同向前進步?
另外,錢是以個人能力賺的,本來就有權力支配金錢的用途。收入要100%個人使用,或者是留下夠用的10%後把90%捐出去都是基於個人的意願,不應加以責難。我們只能說捐出百分比較多的人具有更多的同理心,在感同身受的胸懷下希望藉一己之力讓更多人獲取生活進步的機會。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S07 做事的方法(14)──自己做事的痕跡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做過的事也必然會留下相對的證據。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不想被別人發現的就會儘量抹滅證據,在證據無法消除時就佈置假證據作為煙幕;希望日後可以回溯的就會留下詳細的記錄以便各方面的查詢;至於沒什麼重要性的自然完全不會在意有沒有留下記錄。
同樣的事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就以“小便”這件事來說,在日常生活裡大家想小便就去廁所,只需要知道小便的分解動作與廁所的位置即可;但是在住院的時候,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要求記錄次數與數量作為診療的參考資料;至於臨時在路邊小便時,通常會儘量遮掩不被發現並在事後掩埋痕跡。(現在於路邊小便時不遮飾且不掩埋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現象不在本次討論範圍)
小時候考試曾有這樣的是非題:深夜路上沒有其他人車時為了節省時間可以闖紅燈,每個人為了理想的考試結果都會填否,但是在實際的生活裡呢?不需要考試結果時還是有人真的為了節省時間而闖了紅燈或是其他的違規。這代表了什麼樣的含意呢?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可以先想想做的原因、做的結果與做的影響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是最重要的是選擇了什麼樣的標準來檢驗自己的行為?人民在路上是否會違規要看有沒有交警存在,官員是否收賄要看有沒有被狗仔跟拍的可能;檢驗如果只是為了做給檢視的對象看,觀念根本上與做黑心產品無異。
一個人的良好道德依賴時時用內心的良知來檢驗言行慢慢建立而成的,外在的檢驗對象大多只存在於一時,而內心的標準卻無時無地影響我們的作為。為了應付外在的檢驗一時變好,卻在無人發現時言行卑劣,如此表裡不一的行為總會有被比對出來的時候,進而造成對自己的重大負面影響。
同樣的事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就以“小便”這件事來說,在日常生活裡大家想小便就去廁所,只需要知道小便的分解動作與廁所的位置即可;但是在住院的時候,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要求記錄次數與數量作為診療的參考資料;至於臨時在路邊小便時,通常會儘量遮掩不被發現並在事後掩埋痕跡。(現在於路邊小便時不遮飾且不掩埋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現象不在本次討論範圍)
小時候考試曾有這樣的是非題:深夜路上沒有其他人車時為了節省時間可以闖紅燈,每個人為了理想的考試結果都會填否,但是在實際的生活裡呢?不需要考試結果時還是有人真的為了節省時間而闖了紅燈或是其他的違規。這代表了什麼樣的含意呢?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可以先想想做的原因、做的結果與做的影響作為判斷的依據,但是最重要的是選擇了什麼樣的標準來檢驗自己的行為?人民在路上是否會違規要看有沒有交警存在,官員是否收賄要看有沒有被狗仔跟拍的可能;檢驗如果只是為了做給檢視的對象看,觀念根本上與做黑心產品無異。
一個人的良好道德依賴時時用內心的良知來檢驗言行慢慢建立而成的,外在的檢驗對象大多只存在於一時,而內心的標準卻無時無地影響我們的作為。為了應付外在的檢驗一時變好,卻在無人發現時言行卑劣,如此表裡不一的行為總會有被比對出來的時候,進而造成對自己的重大負面影響。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S05 做人的方法(13)──推算對方的想法
人就像一個系統,心裡的想法也像是黑盒子般不易得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描述的是時日一久就可以累積足夠的經驗值去明白一個人的內心;當然我們也可以藉由觀察其言行與詢問一些設計過的問題較快速地測試一下,然而卻也得提防對方反過來灌輸假象的可能。
要明白一個人的個性,大致來說是知道該人在面對某一種特定狀況下的決定是什麼。人在面對狀況時,參考的各種變因或多或少有點不同,思考的模式也都有些差異。在敵對時知道對手的個性與想法,就有制敵機先的可能;在合作時知道同伴的個性與想法,就有發揮所長的好處;在帶人時知道下屬的個性與想法,就可以將人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雖然日久可見人心,但是能夠越快瞭解一個人總是比較有利的。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用相人術,觀察對方的面相、言談與舉止,利用前人累積的觀察經驗立即知道對方時常作什麼樣的想法;最簡單的方式可以使用占星術,利用生日資訊簡單地得到其特性作為初步的認知;最沒辦法的方式,就是利用時間慢慢累積對方做事的方法來反推其個性與想法。
有時在感覺對方可能是什麼樣的人時,我會隨時提出幾個小問題再根據答案來分析,因為就像開車時會反應出駕駛者的直覺想法,突如其來的單刀直入式問題也會令人不知所措而直接回答。就像是系統在面對尋常的測試方式時很可能過關,但是忽然改變測試的方法與內容時說不定就會發現內部與期望不同的地方。
不著痕跡地觀察言行、不經意地詢問意料外的問題,對於一個人我們可以這麼地搜集他所表露出來的各種記錄,再藉由易地而處地思維收集對方身邊所有可能的變因,進而推斷出其內心想法。
要明白一個人的個性,大致來說是知道該人在面對某一種特定狀況下的決定是什麼。人在面對狀況時,參考的各種變因或多或少有點不同,思考的模式也都有些差異。在敵對時知道對手的個性與想法,就有制敵機先的可能;在合作時知道同伴的個性與想法,就有發揮所長的好處;在帶人時知道下屬的個性與想法,就可以將人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雖然日久可見人心,但是能夠越快瞭解一個人總是比較有利的。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用相人術,觀察對方的面相、言談與舉止,利用前人累積的觀察經驗立即知道對方時常作什麼樣的想法;最簡單的方式可以使用占星術,利用生日資訊簡單地得到其特性作為初步的認知;最沒辦法的方式,就是利用時間慢慢累積對方做事的方法來反推其個性與想法。
有時在感覺對方可能是什麼樣的人時,我會隨時提出幾個小問題再根據答案來分析,因為就像開車時會反應出駕駛者的直覺想法,突如其來的單刀直入式問題也會令人不知所措而直接回答。就像是系統在面對尋常的測試方式時很可能過關,但是忽然改變測試的方法與內容時說不定就會發現內部與期望不同的地方。
不著痕跡地觀察言行、不經意地詢問意料外的問題,對於一個人我們可以這麼地搜集他所表露出來的各種記錄,再藉由易地而處地思維收集對方身邊所有可能的變因,進而推斷出其內心想法。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R22 做人的方法(12)──易地而處
從關聯的兩邊往另一個方向看過去,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在有使用關聯的兩個物件之間,一個會是使用者,另一個則是被使用者;使用者全盤瞭解操作的劇本與時機,被使用者只能被動地應要求而行動。
人與人的相處同樣是由某些事所形成的關聯所建立的。像是客戶向公司訂購某個系統,公司就找我們組成專案團隊進駐開發;客戶告知我們關於需求的想法,而我們努力回饋分析設計的結果並形成產出。有的時候卻難免會形成開發團隊常會怪客戶需求一直變更,客戶也怪作出來的系統不穩定或品質不好這樣的循環。
想像客戶對於一個交易畫面的需求原本是三個人工輸入的欄位,在測試的時候發現第三個欄位可以從某個地方取得,因而希望作個小的需求變更改為自動取得。有些開發者會覺得任何需求變更都會造成多做一些事,感覺困擾而拒絕這個要求。如果自動取得的動作需要改變太多或是重要的地方,那麼為了避免風險自然應該反對;但若是這個改變只是引用現在系統現用的API或作點包裝,著眼在未來所有使用者節省的時間,則是應該接受。
面對的變化需要付出多少額外的代價,同時可以獲取什麼樣的利益是一般人作抉擇時的判斷,然而大多數的人僅以自己的角度來評估。一件事的發生絕大多數都像關聯一樣是雙方面的,懂得這層道理的人知道要從雙方的觀點來抓取最適合的平衡點,以最多、最有效的結果來評斷。同時會去關心對方想法的人,通常也會獲得對方釋出更多的善意。
關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得看當事人是否能夠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人與人的相處同樣是由某些事所形成的關聯所建立的。像是客戶向公司訂購某個系統,公司就找我們組成專案團隊進駐開發;客戶告知我們關於需求的想法,而我們努力回饋分析設計的結果並形成產出。有的時候卻難免會形成開發團隊常會怪客戶需求一直變更,客戶也怪作出來的系統不穩定或品質不好這樣的循環。
想像客戶對於一個交易畫面的需求原本是三個人工輸入的欄位,在測試的時候發現第三個欄位可以從某個地方取得,因而希望作個小的需求變更改為自動取得。有些開發者會覺得任何需求變更都會造成多做一些事,感覺困擾而拒絕這個要求。如果自動取得的動作需要改變太多或是重要的地方,那麼為了避免風險自然應該反對;但若是這個改變只是引用現在系統現用的API或作點包裝,著眼在未來所有使用者節省的時間,則是應該接受。
面對的變化需要付出多少額外的代價,同時可以獲取什麼樣的利益是一般人作抉擇時的判斷,然而大多數的人僅以自己的角度來評估。一件事的發生絕大多數都像關聯一樣是雙方面的,懂得這層道理的人知道要從雙方的觀點來抓取最適合的平衡點,以最多、最有效的結果來評斷。同時會去關心對方想法的人,通常也會獲得對方釋出更多的善意。
關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得看當事人是否能夠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R20 做事的方法(13)──分合之間的變化
想像一下我們進入一間小吃店點了一個粽子,然後觀察前後的物件變化。老板會拿一個碟子作為容器,放入粽子後加上醬料並擺上一個叉子送到桌上,我們食用之後消耗掉粽子與醬料,碟子與叉子則被收進廚房堆在一起等待清洗。雖然只是平常不過的動作,卻蘊含了物件間分與合的變化。
在起始的情況下物件是根據類別存放的,碟子、叉子、粽子與醬料都各自放成一堆,在事件發生(客人需要粽子)時才各取一個聚合為一份餐點。食用後的那份碟子與叉子會被收集到廚房,那裡有整間店全部待洗的餐具,等到清洗後才又回到各自存放的初始狀態。
從存放區的角度看,所有種類的物件都各自在一個集合裡;從客人的角度看,眼前是所有物件各取一份的集合;從廚房的角度來看,是所有的碟子與叉子都會堆放在一個集合裡。物件永遠是同樣的東西,但是從不同的使用面來查看時,組合起來的結果卻是大不相同。
此時如果用“該有的都有了,多的不要用就好”的想法來看:沒事在存放區多準備大盤子的物件、給客人時沒事多給一隻西餐刀、吃剩的粽子不先倒掉而放到廚房的洗碗槽,的確不會影響到真正要做的事。但是在準備時多放置一組大盤子與西餐刀,勢必需要耗費資源去處理;客戶沒事看到吃粽子還附西餐刀,感覺一定很怪;洗碗槽裡同時丟進了殘渣清洗起來勢必得多花一點功夫。如果店裡僱用了外國的幫傭,說不定會以為這些本來就是這樣呢。
想要Working Smart,秘訣在於快速定義出哪些物件是需要的,同時有哪些事是必須處理的,然後規劃出最快速且正確地執行所有動作並且準備好全部物件。省卻動作的時間卻留下多餘的物件必然在未來會付出代價,因為動作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是物件卻永遠存在,而且遺留下來的物件會造成必須做更多的動作!
在起始的情況下物件是根據類別存放的,碟子、叉子、粽子與醬料都各自放成一堆,在事件發生(客人需要粽子)時才各取一個聚合為一份餐點。食用後的那份碟子與叉子會被收集到廚房,那裡有整間店全部待洗的餐具,等到清洗後才又回到各自存放的初始狀態。
從存放區的角度看,所有種類的物件都各自在一個集合裡;從客人的角度看,眼前是所有物件各取一份的集合;從廚房的角度來看,是所有的碟子與叉子都會堆放在一個集合裡。物件永遠是同樣的東西,但是從不同的使用面來查看時,組合起來的結果卻是大不相同。
此時如果用“該有的都有了,多的不要用就好”的想法來看:沒事在存放區多準備大盤子的物件、給客人時沒事多給一隻西餐刀、吃剩的粽子不先倒掉而放到廚房的洗碗槽,的確不會影響到真正要做的事。但是在準備時多放置一組大盤子與西餐刀,勢必需要耗費資源去處理;客戶沒事看到吃粽子還附西餐刀,感覺一定很怪;洗碗槽裡同時丟進了殘渣清洗起來勢必得多花一點功夫。如果店裡僱用了外國的幫傭,說不定會以為這些本來就是這樣呢。
想要Working Smart,秘訣在於快速定義出哪些物件是需要的,同時有哪些事是必須處理的,然後規劃出最快速且正確地執行所有動作並且準備好全部物件。省卻動作的時間卻留下多餘的物件必然在未來會付出代價,因為動作只是一瞬間的事但是物件卻永遠存在,而且遺留下來的物件會造成必須做更多的動作!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R09 做人的方法(11)──適合做黑心產品的想法
這幾年時常看到大陸許多黑心產品的新聞。這些黑心產品都具有相同的特色:從外表上看起來與正常的產品無異,但是內部所使用的都是劣質的替代品。同事們聊天談到這個話題,我搭腔道:其實製作黑心產品的人很適合來做專案,因為只要讓系統能通過客戶的檢驗即可,等到客戶使用另外的方式來測試時,才會發現裡面是亂做的。
沒錯,讓系統在表面上可以通過使用者的測試,正是驗收的關鍵;也由於客戶通過驗收與否事關專案的成敗,使得非常多的人僅把這個目標作為開發系統終極方向。功能的劇本內有些程式有誤造成表現出來的不對,就加程式把不對的部分補做成對的;有些該關起來的視窗因某些判斷不對而保持開著,就加程式判斷若開著就硬把它關掉。沒有找出分歧出錯誤的岔路卻硬加多餘的程式將表面補成對的,如同將眼前漏水的洞硬補起來後,終將發現水還會從其它的地方漏出來。
在龐大的系統裡要找出真正的錯誤點的確很難,也難怪很多人都求快速地在外面補正錯誤,不過卻也因為這種想法造成系統疊床架屋又難以理解。(在寫Log分析程式時我也曾偷懶直接刪除一些轉出後有少欄位的記錄,而沒有去找出為什麼會有漏掉欄位的資訊)以同樣的思維應用在生活的事物上,就會出現許許多多表面只應付檢驗,骨子裡卻失去本意的替代性作法。
凡事如果只看自己的需要,卻沒去注意萬物來去的流向與意義,終將只能做出半調子的成果來。
註:客戶將幾個專案的廠商人員集中在一個樓層,我一直發現垃圾筒裡有很多可以回收的紙製容器與塑膠容器,前幾天終於受不了貼張紙條提醒那些在清洗後是可以回收的,這幾天觀察是有些改善,但是還是有很多直接丟進垃圾筒的可回收容器。如果人的思考方式已經定型下來,要改變實在是太難了!
沒錯,讓系統在表面上可以通過使用者的測試,正是驗收的關鍵;也由於客戶通過驗收與否事關專案的成敗,使得非常多的人僅把這個目標作為開發系統終極方向。功能的劇本內有些程式有誤造成表現出來的不對,就加程式把不對的部分補做成對的;有些該關起來的視窗因某些判斷不對而保持開著,就加程式判斷若開著就硬把它關掉。沒有找出分歧出錯誤的岔路卻硬加多餘的程式將表面補成對的,如同將眼前漏水的洞硬補起來後,終將發現水還會從其它的地方漏出來。
在龐大的系統裡要找出真正的錯誤點的確很難,也難怪很多人都求快速地在外面補正錯誤,不過卻也因為這種想法造成系統疊床架屋又難以理解。(在寫Log分析程式時我也曾偷懶直接刪除一些轉出後有少欄位的記錄,而沒有去找出為什麼會有漏掉欄位的資訊)以同樣的思維應用在生活的事物上,就會出現許許多多表面只應付檢驗,骨子裡卻失去本意的替代性作法。
凡事如果只看自己的需要,卻沒去注意萬物來去的流向與意義,終將只能做出半調子的成果來。
註:客戶將幾個專案的廠商人員集中在一個樓層,我一直發現垃圾筒裡有很多可以回收的紙製容器與塑膠容器,前幾天終於受不了貼張紙條提醒那些在清洗後是可以回收的,這幾天觀察是有些改善,但是還是有很多直接丟進垃圾筒的可回收容器。如果人的思考方式已經定型下來,要改變實在是太難了!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R05 做事的方法(12)──切換Task會浪費資源
現在的電腦不只可以多執行緒,還可以多CPU,一次可以讓許多工作同時執行,我們可以同時排進大量的執行緒後在預期的時間結束工作。有時主管也會要求我們做類似的動作,就是同時要處理兩件以上的事情,而且要同時有進度且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在同時處理多件事時,意味著我們必須把第一件工作執行到某個程度時將之凍結,然後把腦中的資料清空後再將第二件工作之前凍結的狀態還原到腦袋裡;不可否認地有很多人可以快速的切換,但是切換時必定會耗費一些時間而且要承擔可能漏掉什麼的風險。
人腦到底是單執行緒的構造,專心一意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曾有一篇文章說,上班時間內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接與手邊工作無關緊要的電話,以及重組被電話打斷的思緒;工作之間的切換也會造成類似的影響。要完成一項工作至少需要應有的時間,在中間插入其他工作只是在表面上都有進度而已,但是根本不會加快任何一項工作的時間。
另一個就是在看別人程式的時候。把自己的設計想法放開,去看懂別人的設計想法也是很花費腦中資源的,因為一切內容的放置都得重組才能瞭解;別人的Class、Method、Attribute,以至於元件的架構佈署、功能放置、命名規則都要摸索一番。之前公司開發底層架構時有另外找了一些新的人員加入,後來在查看問題時大家都說某人的程式的寫作風格不同而看不懂,因而造成難以修正以改寫的後遺症。這正是我推動一致寫作風格想避免的狀況。
在同時處理多件事時,意味著我們必須把第一件工作執行到某個程度時將之凍結,然後把腦中的資料清空後再將第二件工作之前凍結的狀態還原到腦袋裡;不可否認地有很多人可以快速的切換,但是切換時必定會耗費一些時間而且要承擔可能漏掉什麼的風險。
人腦到底是單執行緒的構造,專心一意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曾有一篇文章說,上班時間內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接與手邊工作無關緊要的電話,以及重組被電話打斷的思緒;工作之間的切換也會造成類似的影響。要完成一項工作至少需要應有的時間,在中間插入其他工作只是在表面上都有進度而已,但是根本不會加快任何一項工作的時間。
另一個就是在看別人程式的時候。把自己的設計想法放開,去看懂別人的設計想法也是很花費腦中資源的,因為一切內容的放置都得重組才能瞭解;別人的Class、Method、Attribute,以至於元件的架構佈署、功能放置、命名規則都要摸索一番。之前公司開發底層架構時有另外找了一些新的人員加入,後來在查看問題時大家都說某人的程式的寫作風格不同而看不懂,因而造成難以修正以改寫的後遺症。這正是我推動一致寫作風格想避免的狀況。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O06 做事的方法(11)──交付工作並非學禪
在民間故事裡,常會看到古代高僧做出一件事,讓大家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推測有什麼含義,同時以檢視每個人的答案看誰的答案最接近高僧想的,然後把主持的位置交棒給他。用這個方式來確認誰的想法比較貼近出題者的想法是很不錯的,因為思維相近的人推想出來的邏輯都會差不多。
可是看一下其他的人提出的答案,同樣的動作在每個人的眼裡所解讀出來的結果都大不相同呢。如果主管交待事情時沒有描述出完整的想法,只單純地告知要做什麼,不僅接收命令的人會有“為什麼要做這個”的疑惑,消息讓其他的人聽到時還會造成每個人各自解讀主管想法再傳出去的結果,使得謠言到處流傳。
平時做事時,也有不少與主管想法不同的時候。管理階層想的是如何達成目標,實作階層想的是怎麼順利做事。有次幾個人為了怎麼順利執行進度而計畫了半天,最後跟主管確認時才發現公司政策上決定不能那樣做而要用另一種比較麻煩的方式。因此為了不浪費私下計畫的時間,所以養成先去詢問主管是否有政策考量的習慣;無法使用邏輯推理出來的結果,到底不是像我這樣的人可以理解的。
開發系統不應該也弄成這樣。設計者把想法直接做成程式,再讓一堆維護的人根據程式去猜想他原來為什麼這樣做,還有做了會有什麼好處或壞處,這是非常令人無力的事。如果自己不喜歡做維護的工作,又何苦把辛苦接手你開發系統的人搞得這麼累呢?
可是看一下其他的人提出的答案,同樣的動作在每個人的眼裡所解讀出來的結果都大不相同呢。如果主管交待事情時沒有描述出完整的想法,只單純地告知要做什麼,不僅接收命令的人會有“為什麼要做這個”的疑惑,消息讓其他的人聽到時還會造成每個人各自解讀主管想法再傳出去的結果,使得謠言到處流傳。
平時做事時,也有不少與主管想法不同的時候。管理階層想的是如何達成目標,實作階層想的是怎麼順利做事。有次幾個人為了怎麼順利執行進度而計畫了半天,最後跟主管確認時才發現公司政策上決定不能那樣做而要用另一種比較麻煩的方式。因此為了不浪費私下計畫的時間,所以養成先去詢問主管是否有政策考量的習慣;無法使用邏輯推理出來的結果,到底不是像我這樣的人可以理解的。
開發系統不應該也弄成這樣。設計者把想法直接做成程式,再讓一堆維護的人根據程式去猜想他原來為什麼這樣做,還有做了會有什麼好處或壞處,這是非常令人無力的事。如果自己不喜歡做維護的工作,又何苦把辛苦接手你開發系統的人搞得這麼累呢?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N18 做人的方法(10)──收穫來自投入的部分
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扣除生活與工作必須花費的時間外,是自己可以運用的。雖然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都會讓人學到些什麼,不過將空閒的時間投入什麼方面,在那個方面的就多少有更多的收穫,但是相對地沒有投入的部分成長會較為緩慢。
如果一個人把時間投入在讀書,與別人就沒有較多的互動,如果生活與工作上沒有辦法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方式,那就有不懂做人道理的可能;把時間投入在遊戲或電影,要是內容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只能得到休閒的效果而不會得到看書時能有的收獲;常與朋友一同聚會,倘使交談的內容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同樣會讓學習止步。
學習的效率也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同樣的投入時間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進度,有的人隨便看點書很快就能吸收,但是有些人投入很多的時間卻進度有限,不過只要有重覆的練習還是有很大機會學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描述的是只要投入時間就會在該方面有所進步,“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雖然很不好聽,卻也是描述在該領域的專家投入了更多時間反覆練習過。
如果希望自己學到什麼(目的),就要決定達成學習目的的過程(步驟),然後按部就班地投入資源,努力學習以期產生效果(影響)。我們應該依現有的資源來計畫好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什麼樣的成果,依此決定更多有機會達成的學習目的,藉此慢慢構築出個人的生涯規劃並努力去實踐。
如果一個人把時間投入在讀書,與別人就沒有較多的互動,如果生活與工作上沒有辦法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方式,那就有不懂做人道理的可能;把時間投入在遊戲或電影,要是內容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只能得到休閒的效果而不會得到看書時能有的收獲;常與朋友一同聚會,倘使交談的內容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同樣會讓學習止步。
學習的效率也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素,同樣的投入時間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進度,有的人隨便看點書很快就能吸收,但是有些人投入很多的時間卻進度有限,不過只要有重覆的練習還是有很大機會學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描述的是只要投入時間就會在該方面有所進步,“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雖然很不好聽,卻也是描述在該領域的專家投入了更多時間反覆練習過。
如果希望自己學到什麼(目的),就要決定達成學習目的的過程(步驟),然後按部就班地投入資源,努力學習以期產生效果(影響)。我們應該依現有的資源來計畫好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什麼樣的成果,依此決定更多有機會達成的學習目的,藉此慢慢構築出個人的生涯規劃並努力去實踐。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M12 做人的方法(9)──不要只看自己需要什麼
人們在旅遊前都會考慮到出去後可能會臨時感到飢餓或口渴,就將需要零食與飲料放到背包裡帶去。解決可能的飢渴狀況是需求,攜帶食物與飲水是我們解決這個需求的作法,但是解決需求之後呢?有很多盛裝的容器就在解決的同時被隨意棄置,被期待由大自然去釋放,可是結果並不是這樣。
在很多時候人們會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準備許多東西,我們可以列出為了什麼需求準備了些什麼,卻很少人注意使用之後那些資源是如何處理的,也更不用談使用後的資源會造成什麼影響。資源如何到自己手上、發揮了什麼用途、之後怎麼善後,這是它的完整生命週期。
人想要隨心所欲當然可以,想要什麼就弄到手,不要的時候就隨意丟棄,從自己的眼光來看當然沒什麼問題,因為想要的東西都拿到了。不過從旁人的眼光看時比較不會去看那人怎麼使用,而是他用什麼方式拿到東西,又是用什麼方式讓東西離開他的;也就是那人處理身旁資源的方式。
人養寵物的目的只是暫時的娛樂,希望寂寞的時候有牠陪;在太忙或不容許飼養時就會讓牠離去,很多人會轉送旁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就任意亂丟。寵物認定主人是牠一生最重要的人,一天的等待只為了主人回來後短暫的陪伴,即使僅是如此都能讓牠有很大的快樂;如果身為寵物,你能容許主人這樣輕易的拋棄嗎?
自私的人只看得到自己手上的東西,唯有以同理心去注意每個相關物件生與滅時,才會懂得它存在的意義。
在很多時候人們會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準備許多東西,我們可以列出為了什麼需求準備了些什麼,卻很少人注意使用之後那些資源是如何處理的,也更不用談使用後的資源會造成什麼影響。資源如何到自己手上、發揮了什麼用途、之後怎麼善後,這是它的完整生命週期。
人想要隨心所欲當然可以,想要什麼就弄到手,不要的時候就隨意丟棄,從自己的眼光來看當然沒什麼問題,因為想要的東西都拿到了。不過從旁人的眼光看時比較不會去看那人怎麼使用,而是他用什麼方式拿到東西,又是用什麼方式讓東西離開他的;也就是那人處理身旁資源的方式。
人養寵物的目的只是暫時的娛樂,希望寂寞的時候有牠陪;在太忙或不容許飼養時就會讓牠離去,很多人會轉送旁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就任意亂丟。寵物認定主人是牠一生最重要的人,一天的等待只為了主人回來後短暫的陪伴,即使僅是如此都能讓牠有很大的快樂;如果身為寵物,你能容許主人這樣輕易的拋棄嗎?
自私的人只看得到自己手上的東西,唯有以同理心去注意每個相關物件生與滅時,才會懂得它存在的意義。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K09 做事的方法(10)──使用工具記錄減輕頭腦負擔
以前開會時總不喜歡帶筆記本,一些在會議時發派的工作就努力地記在腦子裡於會後逐一進行。年輕時感覺沒什麼不好的,雖然偶而會在主管問起時才驚覺忘記有那回事,不過卻也沒有什麼不好;當然也不會感覺到會議記錄有多重要而視記錄為苦差事。
一方面由於年歲漸長發現遺忘的項目越來越多,一方面也因為領悟到做事應有目標清單與執行內容,那些只要有缺少幾乎都會造成結果的不完整,因此慢慢養成將這些項目記錄下來的習慣。如此一來,除了可以追蹤各個項目的進度之外,還可以快速地提供我手上所有應有的工作項目。
其實頭腦的工作就像是CPU與記憶體,雖然功能強大而且容量充足,但是也偶而會發生想不起來的資料遺失狀況;在系統中為了長期保有執行的資訊,我們會使用儲存裝置來放置重要的資訊,而文字與圖表對於我們正如儲存裝置的重要。我們可以把腦袋裡暫時匯出到記錄裡,一方面可以清除腦中的記憶,另一方面可以期望未來在看到以前的記錄時立即回復到當時的記憶;然而更好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記憶藉由這個方式複製到別人的腦中去。
人腦中的資料還無法複製,口述雖然快速卻有遺忘的風險,只有依靠足夠的記錄才能確保記憶的傳承。這便是我願意花時間去記錄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年歲漸長發現遺忘的項目越來越多,一方面也因為領悟到做事應有目標清單與執行內容,那些只要有缺少幾乎都會造成結果的不完整,因此慢慢養成將這些項目記錄下來的習慣。如此一來,除了可以追蹤各個項目的進度之外,還可以快速地提供我手上所有應有的工作項目。
其實頭腦的工作就像是CPU與記憶體,雖然功能強大而且容量充足,但是也偶而會發生想不起來的資料遺失狀況;在系統中為了長期保有執行的資訊,我們會使用儲存裝置來放置重要的資訊,而文字與圖表對於我們正如儲存裝置的重要。我們可以把腦袋裡暫時匯出到記錄裡,一方面可以清除腦中的記憶,另一方面可以期望未來在看到以前的記錄時立即回復到當時的記憶;然而更好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記憶藉由這個方式複製到別人的腦中去。
人腦中的資料還無法複製,口述雖然快速卻有遺忘的風險,只有依靠足夠的記錄才能確保記憶的傳承。這便是我願意花時間去記錄的原因。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J12 做人的方法(8)──自己少做一事,後人痛苦許久
常覺得“想偷懶”是人類能夠進步的一大動力,某些人為了減少日後花在類似事物上的時間,會先“多付出”心思設計一些東西來符合他的需要。在設計程式的時候也是如此,為了應付重覆動作的事情,會將之抽取成通用的步驟中處理而節省重覆投入的人力;而那些人力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別人。
同樣是“想偷懶“的念頭,有時卻會有迥異的影響。在撰寫某個方法的內容時,因為”不想多做“一些動作,而把應該拆開的東西寫在一起且省略掉應有的註解,反而造成後來程式難以看懂與維護的影響,而且影響的很可能同時是自己與別人。
最近有篇轉述文章提起孫運璿的事蹟(同時與某人作相對比較),還特別去找了他的小傳來看。傳中有段說幼年時候在大家庭仰靠大伯、二伯臉色,青年時又寄居世伯家裡,使它比一般孩子早熟,他必須替對方著想,盡量不要麻煩別人。我認為就是這個觀念讓他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好,而不願使自己沒做到的事造成旁人的負擔。
“想偷懶”可能造成讓其他人有更省事的作法,也有可能使得大家變得混亂,這一切得看想偷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吧。
同樣是“想偷懶“的念頭,有時卻會有迥異的影響。在撰寫某個方法的內容時,因為”不想多做“一些動作,而把應該拆開的東西寫在一起且省略掉應有的註解,反而造成後來程式難以看懂與維護的影響,而且影響的很可能同時是自己與別人。
最近有篇轉述文章提起孫運璿的事蹟(同時與某人作相對比較),還特別去找了他的小傳來看。傳中有段說幼年時候在大家庭仰靠大伯、二伯臉色,青年時又寄居世伯家裡,使它比一般孩子早熟,他必須替對方著想,盡量不要麻煩別人。我認為就是這個觀念讓他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好,而不願使自己沒做到的事造成旁人的負擔。
“想偷懶”可能造成讓其他人有更省事的作法,也有可能使得大家變得混亂,這一切得看想偷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吧。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H16 做人的方法(7)──時時確認影響
整個世界是一個類似系統的複雜結構,在許許多多不同的結構與層次裡到處都存在著人事物;人,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世界裡一個渺小的組成,但是卻與身邊影響範圍所及的一切共同立足在這個世界的角落。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任何時間裡所作的任何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所在的範圍。如果所做的事情影響較小時,周圍附近的一切會逐步吸收掉改變而不致擴大;相對地如果做出了一件影響範圍較大的事情,則必定會牽動世界的平衡。例如路上丟空罐只會影響了少數人的視野與負責撿垃圾的人;命令工廠對河流排放有毒的廢水就會破壞河流與其下游的生態;人類大量地產出二氧化碳而使得地球面臨溫室效應的浩劫。
切記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會對這個世界有影響。少消耗一些物品,多回收一些資源有助於延長地球的壽命;待人多點和氣,避免針鋒相對有助於避免蓄意的殘害減少家人的傷心;日常生活裡養成趨吉避凶的生活習慣有助於多維持自己在地球上的責任等等。
生物群聚在地球之上,所有生物的作為累積起來將匯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尤其以人類為甚……。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任何時間裡所作的任何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所在的範圍。如果所做的事情影響較小時,周圍附近的一切會逐步吸收掉改變而不致擴大;相對地如果做出了一件影響範圍較大的事情,則必定會牽動世界的平衡。例如路上丟空罐只會影響了少數人的視野與負責撿垃圾的人;命令工廠對河流排放有毒的廢水就會破壞河流與其下游的生態;人類大量地產出二氧化碳而使得地球面臨溫室效應的浩劫。
切記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會對這個世界有影響。少消耗一些物品,多回收一些資源有助於延長地球的壽命;待人多點和氣,避免針鋒相對有助於避免蓄意的殘害減少家人的傷心;日常生活裡養成趨吉避凶的生活習慣有助於多維持自己在地球上的責任等等。
生物群聚在地球之上,所有生物的作為累積起來將匯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尤其以人類為甚……。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G11 做人的方法(6)──明白自己的定位
在系統裡處理事情的單位有Controller與Action,對應到現實生活上同樣也有管理者與執行者的角色。管理者負責決定事情應該有哪些動作並控制現在執行的狀況,執行者則負責執行特定的動作並向管理者回報執行的結果與無法處理的狀況。
人在參與事情時應明白自己的角色:管理者決定好動作並分派給適當的執行者去做,隨時蒐集各個執行者的狀況並參考調整接下來的動作與時間點;執行者只需要努力在限制時間內做好指派的工作,在有結果或是應由管理者決定的例殊狀況時立即向管理者回報。管理者若管得太細會有失焦的可能,執行者若把管理者該作的決策自己決定掉了則會有失控的狀況。
開車在路上時,對於車子而言我們是管理者,但是對於後面的車來說我們卻是執行者。開車時,我們要不斷地接收路況、車況等等的資訊來決定要如何駕馭車輛;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使用燈號讓其他車輛明白我們接下來會不會有加減速、轉彎等動作,好讓其他開車的人控制他們的車作好配合的準備。應該可以想像車禍的發生大多是駕駛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車,或者其他車子沒有告知接下來的轉變而來不及反應。
人應該明白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與應該做到的責任,才比較不會搞砸事情。
人在參與事情時應明白自己的角色:管理者決定好動作並分派給適當的執行者去做,隨時蒐集各個執行者的狀況並參考調整接下來的動作與時間點;執行者只需要努力在限制時間內做好指派的工作,在有結果或是應由管理者決定的例殊狀況時立即向管理者回報。管理者若管得太細會有失焦的可能,執行者若把管理者該作的決策自己決定掉了則會有失控的狀況。
開車在路上時,對於車子而言我們是管理者,但是對於後面的車來說我們卻是執行者。開車時,我們要不斷地接收路況、車況等等的資訊來決定要如何駕馭車輛;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使用燈號讓其他車輛明白我們接下來會不會有加減速、轉彎等動作,好讓其他開車的人控制他們的車作好配合的準備。應該可以想像車禍的發生大多是駕駛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車,或者其他車子沒有告知接下來的轉變而來不及反應。
人應該明白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與應該做到的責任,才比較不會搞砸事情。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G05 做事的方法(9)──寫日記的方式
高二時曾寫過一本日記,那時的想法是忠實地記錄下每天生活的過程,也就是記流水帳。絕大部分對於寫日記的建議都說不要記成流水帳,要選擇特別的事情記下來,可是一直沒法理解為什麼要這樣。
開發與銀行相關的系統時,客戶很重視電子日誌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記錄下所有使用者在系統上所執行過的任何功能與內容。由於銀行系統都跟錢有關係,所以需要這個機制在有狀況發生時可以追蹤到在什麼時間誰執行過什麼功能。這感覺上就像是在記系統的流水帳。
開發系統時,我們會記錄與系統有關的資訊與想法,因為這些東西在經過分析與規畫後,會使用想法更為融合與精簡,去蕪存菁後留下與系統開發有關的部份,藉此讓系統慢慢地成形並進而成功。我們並不會特別去記什麼文件在什麼時間點產出,因為內容會隨著時間再慢慢修訂,重要的是裡面所記下的想法。
可以發現前者只是一種記錄,便於在特殊要求時去找出相關的一系統事件;後者則是記下與成長有關的所有資訊,讓未來可以引證參考而能夠有更成熟的想法。兩種記錄的內容與方式恰巧對映在寫日記的類型。如果要的是在未來知道以前曾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適用第一種記錄法;如果要的是留下能打動心靈的瞬間,那就使用第二種記錄法,才更有機會反省並成長。
開發與銀行相關的系統時,客戶很重視電子日誌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記錄下所有使用者在系統上所執行過的任何功能與內容。由於銀行系統都跟錢有關係,所以需要這個機制在有狀況發生時可以追蹤到在什麼時間誰執行過什麼功能。這感覺上就像是在記系統的流水帳。
開發系統時,我們會記錄與系統有關的資訊與想法,因為這些東西在經過分析與規畫後,會使用想法更為融合與精簡,去蕪存菁後留下與系統開發有關的部份,藉此讓系統慢慢地成形並進而成功。我們並不會特別去記什麼文件在什麼時間點產出,因為內容會隨著時間再慢慢修訂,重要的是裡面所記下的想法。
可以發現前者只是一種記錄,便於在特殊要求時去找出相關的一系統事件;後者則是記下與成長有關的所有資訊,讓未來可以引證參考而能夠有更成熟的想法。兩種記錄的內容與方式恰巧對映在寫日記的類型。如果要的是在未來知道以前曾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適用第一種記錄法;如果要的是留下能打動心靈的瞬間,那就使用第二種記錄法,才更有機會反省並成長。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F24 做事的方法(8)──做前三思,做後反省
生活裡總會遇到許許多多要作決策的事,之前提過做事要有目的與達成的步驟,但是在做之前還有個重要的決策:到底該不該做這件事?
在心裡快速地作沙盤推演可以是個有效的方法,把每個決定與作法都在心裡思考一下,整理出每個決策的優劣與影響並加以比較,如此將最有機會選擇到最好的決定。很快地作決定並不見得是好事,古人要我們三思而後行就是希望我們先確認再作最好的決策。
在學生時代寫考卷時,師長總會要求我們寫完要檢查;現在要問的是,要怎麼檢查才符合之前所提到的測試概念呢?每一個題目是需要寫答案的最小物件,所以在寫每一題的答案前應該先在心裡檢查一下對錯,這是Unit Test;每一個大題包含了該類型的所有題目,不過每一題間並沒有關係存在,這一層倒可以省略不用檢查;整張考卷會被批改並標註分數,於是把考卷視為系統再作一次檢查也是合理的要求。
做事前養成先想一下再做的習慣,一定會比先做下去再觀察反應的方式好上許多。這是在從事任何決定之前應該要有的習性。
在心裡快速地作沙盤推演可以是個有效的方法,把每個決定與作法都在心裡思考一下,整理出每個決策的優劣與影響並加以比較,如此將最有機會選擇到最好的決定。很快地作決定並不見得是好事,古人要我們三思而後行就是希望我們先確認再作最好的決策。
在學生時代寫考卷時,師長總會要求我們寫完要檢查;現在要問的是,要怎麼檢查才符合之前所提到的測試概念呢?每一個題目是需要寫答案的最小物件,所以在寫每一題的答案前應該先在心裡檢查一下對錯,這是Unit Test;每一個大題包含了該類型的所有題目,不過每一題間並沒有關係存在,這一層倒可以省略不用檢查;整張考卷會被批改並標註分數,於是把考卷視為系統再作一次檢查也是合理的要求。
做事前養成先想一下再做的習慣,一定會比先做下去再觀察反應的方式好上許多。這是在從事任何決定之前應該要有的習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