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設計時的人、事、時、地、物都需要各自收集範圍以便定義各自的邊界,收集的好處在於接觸到某一個單位的同時能夠立即知道它是否在該單位的集合,已存在的話可以直接重用,不存在的話就必須另外建立。這個方式對於reuse的幫助很大。
收集起來的單位數會非常多,因而需要建立各自的分類方法依特性分群組放置,這樣可以加快定位的速度;當然加上搜尋的功能也很好。在"事"的分類佈置可以衍伸為Package的定義,搭配Component工具就能夠將所有新"事"的定義直接匯出元件程式結構,舊"事"則依設定參考原有的元件功能。
觀察到很多SA、SD與PG的想法都偏向輸入與輸出,在意得到什麼樣的輸入且應有什麼樣的輸出而忽略了處理輸入輸出的做事流程。在明確定義做事流程的方式下可以得到處理的SOP,進而與其他做事流程共同抽取相同的部分成為API;忽略做事流程的作法下任何想法都以湊出對的結果為目標,雖然效率很好,但是僵化、綑綁與難修改都會跟隨其中。
這是可以套用在任何地方的想法。分析時一個群組(例如會計室)收集的應做之事就是該群組的功能,一個單位(例如出納)收集的應做之事就是這個單位的責任;每一個群組與每一個單位都依其特性給予它應有的責任範圍,並要求該責任只有這個單位具有而其他單位都不得處理。
每個部份要先依其大小意義定出有多少層次,在收集範圍的同時都要依層級分開收集在不同的層次,唯有將所有單位都分門別類地放置的一致化作法才能夠再定義出更上一層的存取規則。這也正是各種工具程式的操作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