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I13 用程式包裝執行架構難

為了解決程式的僵化問題,把功能流程切分為需求層級與動作層級是必須的。動作層級是包裝在元件裡通用的,注重動作的正確性與所有錯誤狀態的回報;需求層級則是依使用者需求隨時客製化,保持變動的部分。元件強調的是動作的一致性以便重覆使用,節省開發的成本。

需求層級的部分最低要求是直接寫程式達成,但近年來所流行的系統架構則慢慢把一部分需求的製作帶到用設定檔的方式。如果系統架構是自己開發的,那麼需要設計出設定工具與執行環境;對這樣的一個架構需要定義出適用的範圍與設定的方式,負責開發的人就不是只應付一個功能,而是要應付在定義範圍內使用者所有可能的需求。這樣的設計難度已經提高很多了。

有些設定僅是設定實作的Class是哪一個,執行時只要叫起指定的Class並使用就能運作,不過在直接做時只需要一行new的指令,到架構設計時需要讀入設定檔再使用Factory Pattern來產生實體以執行的方法,相對已經變得複雜;再加上有些設定檔必須有流程的控制,對於能力較不足的人將會是個挑戰。

與用程式寫功能比較,若能包裝成執行架構就能有較多的地方不需要寫程式,如此可讓一般不會寫程式的使用者來參與系統的開發而且可以加速功能的達成,不過指定執行Class的實作還是需要會寫程式的人來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