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07曾用機器人的可置換手臂來說明介面的用途,不過目前Interface最常比喻為插頭;不管各式各樣的電器,只要插頭符合插座的介面就可以插上去使用。現在世界上有四種最常見的插座規格,即使是種類不同的插頭,加上所謂的轉換器(Adapter Design Pattern)後還是可以插進去使用。
這是以可見的外觀來說明介面的用途,其實再深一層來說,插頭插上後還有在線路裡流動的電力;唯有提供電壓、電流的種類完全吻合的插座,才能夠正常地驅動電器。以元件的觀點來看,除了介面必須吻合之外,在介面上傳輸的Data Model也必須要能溝通才能動作。
外在的介面定義與內在的處理資料類型,這正是元件封裝之後留存給外界使用的規格。有時設計者為了偷懶,外部看得到的介面與資料定義得很詳細,封裝後看不到的內部就設計為寫死的黑箱,使用的時候因為功能都相同而沒任何感覺,可是一旦有問題或是需要改變,就讓接手的人痛苦萬分。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圖一己之便利,留後患給旁人”呢?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